零部件供應商“化繭成蝶”!大眾汽車首次邀請多家中國企業競標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不經意間,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悄然開始“化繭成蝶”。
近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首次邀請多家中國企業參與其供應商的全球采購。大眾汽車解釋稱,這是更加聚焦中國市場的采購戰略,并將借此進一步推動以軟件為核心的轉型。
此舉引發業界猜想,究竟哪些零部件供應商有機會參與競標,誰又有可能幸運入圍?“中國供應商為跨國車企所看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它們的整體實力已躍上一個新水平。”天津大學教授姚春德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說道。而這一次,中國企業正是憑借對汽車“新四化”的深耕而走到臺前的。
自主供應商受邀競標背后
據透露,此次參與大眾汽車競標的中國企業有20家之多,它們將參與新車型首次投產階段的全球采購,為大眾汽車2025年在歐洲和北美投產、基于SSP(可擴展系統)平臺并搭載CARIAD E3 2.0軟件平臺的純電動車型提供硬件。
“中國汽車產業在過去幾年間發展迅猛,在電子技術和前沿科技領域尤為突出。采購戰略轉向中國,將使我們更好地利用前沿技術與創新,助力并加速大眾汽車的電動化轉型。我們將與中國供應商攜手,打造面向未來的數字化解決方案,重塑移動出行生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采購部負責人貝銘杰表示。
據介紹,CARIAD E3 2.0軟件平臺是由大眾汽車旗下軟件公司CARIAD開發、統一且可擴展的軟件平臺架構,未來將適用于大眾汽車所有品牌車型。此次圍繞CARIAD E3 2.0的硬件采購招標聚焦四個關鍵領域,即自動駕駛、智能駕艙、數字互聯和共享出行。
大眾汽車在招標說明中表示,期待供應商伙伴能夠提供創新、靈活的技術解決方案,滿足復雜的采購需求,并具備卓越的工業化生產優勢、出色的工作效率及統籌供應鏈的能力;同時,希望供應商伙伴秉持構建可持續供應鏈的愿景,認可并支持大眾汽車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事實上,在碳中和戰略下,大眾汽車已攜手中國及全球的合作伙伴及供應商,制定了可再生電力使用路線圖,即到2030年,大眾汽車的供應商將100%使用可再生電力。
此前,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就公開表示,軟件將成為決定大眾汽車在“NEW AUTO戰略”格局下,能否走向成功的關鍵差異優勢。2021年7月,大眾汽車發布了這一戰略,宣布加速轉型成為軟件驅動型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并明確從機電一體化、軟件、電池和充電、移動出行解決方案四個戰略領域進行全面、穩健的布局,賦能未來技術發展與規模化應用。
在大眾汽車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向一體化出行服務提供商轉型的過程中,智能化、數字化和軟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眾汽車方面認為,到2030年,基于自動駕駛技術的軟件將成為整個汽車產業的主要收入來源。迪斯指出:“中國對大眾汽車來說非常重要,是引領汽車行業演進的技術中心之一。我們希望在中國市場實現軟件的自給自足,期待中國成為在線軟件更新、汽車互聯網方面的領軍市場。目前,幾乎中國的每一輛車都或多或少地聯網。另外,自動駕駛也將在中國得以更強勁的發展,所以我們正加強在中國市場軟件能力的儲備。”
據悉,大眾汽車ID.系列的座艙及車身域采用的是LG、大陸集團等海外供應商的產品。大眾汽車此次招標的新車型,計劃到2026年才投產。屆時,L2+級自動駕駛將成為標準配置,且從硬件和軟件角度會為L4級自動駕駛做技術儲備。這其中,E3 2.0架構的核心定位就是在1.0基礎上,繼續減少車內控制單元的數量,包括在現有座艙域控制器、車身服務器(集成車身控制器BCM、網關等)基礎上,拓展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區域控制及中央計算單元等。
“CARIAD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偏重于從操作系統、中間件到應用軟件的能力構建。此次大眾汽車宣布將面向中國企業采購E3 2.0平臺硬件,說明其看到了中國市場智能駕駛核心硬件不斷提升的供貨能力。”華南理工智能感知與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睿林告訴記者,中國企業的技術、成本優勢以及可以就近供貨的便利條件,可能是吸引大眾汽車的原因之一。
“隨著汽車‘新四化’不斷加速,自主供應商的進化飛快。”姚春德說,“蔚小理”的新車型在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布局及量產上領跑不少合資品牌產品,也為后續整車OTA帶來的軟件訂閱服務模式構筑了基礎。
國內企業占領汽車“新賽道”
與此前明顯不同的是,以往跨國車企在中國采購零部件,多集中于內外飾、輔助件等技術含量不高的零部件,但此次大眾汽車的招標,開始涉及自動駕駛、智能駕艙、數字互聯等核心技術領域。
如果中國供應商能為大眾汽車這樣“有銷量、有流量”的跨國巨頭配套,不僅是對自身技術水平的高度認可,也可獲得穩定的訂單和營收,并有利于進一步開拓更大的市場。“對于我們是否參與了此次招標,只能說無可奉告。”記者聯系的幾家零部件供應商及科技公司,對于是否參與招標的問題諱莫如深,但都認可行業技術水平進步顯著的觀點。
“目前,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能力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馭勢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甘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科技公司在研發上注重開發接近全場景應用的技術,而國外企業則以“專”為主,很少有向全場景方向開發的。此外,中國自動駕駛技術面臨的實際應用場景難度大,算法復雜度高,對技術能力的要求也相應高很多。
“乘用車自動駕駛場景應用技術開發難度高,但我們可以勝任,這是公司的技術‘上限’,而對商用車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能獲得造血能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吳甘沙介紹稱,在乘用車自動駕駛板塊,馭勢科技與一汽、東風、上汽通用五菱等車企合作,是少數打通高速、城市道路和停車場三大場景的技術公司之一;在商用車自動駕駛板塊,馭勢科技強調全場景、全天候、真無人的技術能力,涵蓋不同場景的L4級自動駕駛,涉及機場、工業物流、城市配送、城市公交等領域。截至今年3月末,馭勢科技實現了超過130萬公里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安全商業運營,憑借這一數據躋身行業前列。
“我們憑借多年積累的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及強大的工程量產經驗,以軟硬一體、行泊一體的全棧式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賦能廣汽集團全系車型,共同為用戶打造具有行業標桿水平的智能汽車用戶體驗。”在禾多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倪凱眼中,通過與廣汽集團的合作,將推動雙方優勢整合,全力推進廣汽自動駕駛技術快速迭代、加快產業化落地、持續降低量產成本。按照計劃,配裝禾多科技自動駕駛系統的多款廣汽新車型將于年內陸續上市。
在智能座艙領域,自主供應商也有突出的表現。“航盛電子目前圍繞智能座艙落地了一系列產品線,可提供軟硬件一體的解決方案。”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向記者介紹道,其中,航盛電子在ADAS領域主要提供感知設備及系統解決方案,具備自動泊車、人臉識別等功能;在智能座艙領域,提供數字儀表、中控、TBOX、HUD、DVR、SVC等,也擁有一整套解決方案;此外,還提供V2X及云端服務。
“芯片和操作系統,是汽車革命下半場的競爭焦點。”博泰車聯網創始人、董事長應宜倫向記者談道,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車聯網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正面臨芯片、操作系統兩個方面的挑戰。在關鍵的車聯網芯片上,博泰已組成專門的芯片團隊,逐步完成國產化替代。車載操作系統開發面臨技術壁壘高、維護成本大等挑戰,但博泰也在積極布局。此外,博泰正持續建設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基于質量管理、交付管理、成本管理的全流程運作體系保證產品的高品質、快速供應和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建立以計劃、采購、制造、質量、工藝、物流為核心業務的扁平化生產組織,高效柔性的保障市場需求。
車企投來的“橄欖枝”蘊藏商機
有心人不難發現,大眾汽車面向中國企業全球招標采購體現出一個行業趨勢——對于汽車制造商,特別是傳統車企和跨界造車者而言,與產業鏈上游企業開展緊密合作將是占領汽車“新四化”市場的重要一環。而這也意味著,在這個領域布局的零部件供應商和科技公司,有機會將前期的資源投入和技術研發轉化為商業成果。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這類整零企業攜手共進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比亞迪選定了百度作為智能駕駛供應商合作伙伴,百度將向比亞迪提供行泊一體的ANP智駕產品與人機共駕地圖。據悉,百度智駕團隊已提前進場配合比亞迪進行開發,不久將實現合作車型的量產。此外,比亞迪在今年2月投資了激光雷達供應商速騰聚創。速騰聚創擁有128高清激光雷達,更可面向機器人、無人物流、無人貨運、L4+級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慧交通等多樣化應用場景。比亞迪還宣布,聯合Momenta成立智能駕駛合資公司“迪派智行”,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高等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此外,比亞迪與無人物流技術開發科技公司Nuro合作開發了第三代純電動無人配送車,計劃于2023年初投入量產。由此可見,已經擁有整車、動力電池、芯片等產業鏈優勢的比亞迪,正發力強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技術能力。
再比如,芯擎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一汽集團數億元戰略投資,用于更先進芯片的研發和部署。雙方將在車規級、高算力芯片領域展開合作,提升一汽集團旗下品牌汽車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領域的自主創新。去年6月以來,芯擎科技先后推出了首款國產車規級7納米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龍鷹一號”在設計、工藝和性能等方面對標目前國際市場上最先進的產品,實現了國產高端汽車芯片領域的技術突破,將于今年三季度實現量產。
此外,作為已擁有市場知名度的零部件供應商,日前,德賽西威歐洲第二工廠正式投產,海外訂單量穩步上升,已開始向國際車企客戶提供智能天線、信息娛樂系統等方面的產品和服務。
在“新四化”領域,不少零部件供應商和科技公司在整車企業眼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張睿林表示,一方面,在“新四化”技術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整車企業急于彌補短板,從頭開始研發投入巨大,從時間成本角度考量也不劃算,如果采用與零部件供應商或科技公司聯手研發或直接供貨的方式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從前期布局、研發到被整車企業認可、與之開展合作,產業鏈上游企業開始走上“新四化”技術市場化的良性發展之路。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汽車產業排行榜
-
2022-04-20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汽車產業熱門推薦
-
2022-04-20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