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綠色、綜合、韌性的能源格局?西博會上專家提建議_今熱點
(資料圖片)
“要構建以新型電力系統為核心,以新能源為主體,源網荷儲智能互動的現代能源體系。”6月29日,作為第十九屆西博會期間的重要活動,中國能源安全高峰對話在成都舉行。在嘉賓演講環節,四川大學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江霞現場拋出了她對解決當前我國能源安全問題的建議。她還稱,應該堅持能源技術創新,重視對能源裝備的技術攻關。
之所以拋出一系列應對舉措,緣于當前我國能源安全領域面臨的一些“成長的煩惱”。而只有打破解能源領域的這些“煩惱”,才能加快構建綠色、綜合、韌性的安全能源體系。
▲活動現場
我國的能源安全形勢如何?現場,江霞用三個維度進行解讀。她分析道,我國能源要素基本多元、能源系統基本安全、能源結構基本合理。然而,我國傳統能源安全面臨挑戰,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一煤獨大”。我國是一個多煤、少油、缺氣的國家,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和2022年,煤炭消費占我國能源消費的比重均為56%左右。在江霞看來,“一煤獨大”的格局,造成的負效應極為明顯,“煤炭的高消費比例,使得環境、生態、氣候和能源綠色安全壓力更大。”
煤炭領域的“煩惱”之外,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而發電則存在“靠天吃飯”的情形等。如何尋找破解能源安全的解決方案?江霞說,應該構建一個以新型電力系統為核心,以新能源為主體,源網荷儲智能互動的現代能源體系。“要實施供給側的‘清潔替代’和需求側的‘電能替代’,實現電力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風、光新能源要成為未來能源的主體,同時輔以氫能和儲能為重要支撐,核能作為重要補充的新格局。”江霞說。
源網荷儲智能互動又是一種怎樣的工作場景?江霞提到,要實現多能互補,構建源網荷儲聚合體,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
應對能源安全挑戰,還有一招很關鍵——能源技術創新。對此,江霞建議,應通過源網荷儲各環節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重大裝備攻關,推動相關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尤其要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安全替代,構建能源技術創新新體系。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
編輯于曼歌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網絡快報排行榜
-
2023-06-30 06:23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網絡快報熱門推薦
-
2023-06-30 06:23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