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青年人才產學融合培養模式交流會在京舉行!
當今,在汽車及零部件領域,產業競爭的背后是技術競爭和人才競爭。
一件“基于阻尼多模式切換減振器的車輛半主動懸架混雜控制方法”的高價值發明專利,在轉讓給德國薩克斯汽車零部件系統有限公司應用后,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讓該專利的發明人江蘇大學副教授孫曉強感到振奮,也對自己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推薦入選“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簡稱“青托人才”)項目感到幸運。
5月19日,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共同組織的汽車青年人才產學融合培養模式交流會上,眾多相關單位負責人及與會代表通過線上線下方式作了經驗交流,談了心得體會。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和青年工作委員會作為汽車行業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助力青年人才在汽車行業科技創新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趙蓮芳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學術界青年汽車人才的創新研究如何與汽車及零部件的產業需求進一步緊密結合并解決產業實際問題,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在青年汽車人才培養中一直思考和關注的重點。
產業急需青年人才
行業注意到,近年來,隨著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無論在相關汽車零部件技術研發還是學術研究方面,對于青年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
“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市場增速較快,對于青年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如今很多新能源、智能網聯技術研發項目中都有青年骨干,我們在工作中也十分注重發現、培養青年人才,更希望將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作為青托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總經理,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原誠寅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談到,青托項目對于青年汽車人才成長而言,其實就是要構建發現人、吸引人、評價人、激勵人、培養人、成就人的體系,適宜產業發展需求。
“目前,我國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仍面臨人才難題,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發展。”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鄭繼虎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分析,一是專業人員數量供給不足,尤其缺乏計算機、電子信息和自動化等領域人才;二是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急需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人才知識結構不能滿足行業需求。總體來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專業核心課程設置與實際需求偏離、畢業生實踐能力不足,導致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的青年人才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來自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汽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總人數為550萬人,其中研發人員約為55萬人。“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汽車產業變革帶來的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正深刻改變著汽車行業,對行業相關研發人員的知識結構、創新思維方式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戰。”趙蓮芳認為。
在鄭繼虎看來,在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智能網聯技術作為汽車產業競爭下半場的重要賽道,要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要實現關鍵技術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并跑及領跑,帶動汽車產業升級及優化,正因如此,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將持續與行業青年專家保持溝通互動,積極為培養青年汽車人才提供支持。
探索融合培養模式
適應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需求,開辟新的青年人才培養模式,為整個行業普遍關注。而青托人才的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入選青托人才項目的吉林大學教授許男,在其青托導師郭孔輝院士指導下,所從事的智能輪胎研發工作有了快速進展,不僅形成了高質量的論文,也有望盡快投入應用,許男對在青托人才項目中的收獲心懷感激。
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智能網聯汽車人才需求預測》與《新能源汽車人才需求預測》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研發人員存量為15.8萬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相關研發人員為4.7萬人;而這一數據到2025年將分別達到28.7萬人和11.6萬人,減去高校供給人才凈缺口后分別為2.9萬人和3.7萬人。
為從數量上、質量上破解青年汽車人才培養的瓶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等聯合高校開展了青托人才產學融合的培養模式探索,收獲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
“解決人才問題有兩個大的思路。”趙蓮芳提出,一方面是在高校培養階段,通過將車輛專業升級為一級交叉學科解決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從源頭上破解難題。2021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40多家高校聯合體論證并申請的車輛專業學科升級就是在此背景下進行的。在無法一步到位的情況下,也可先行先試,通過車輛專業自主調整課程結構,去冗重組設置與汽車“新四化”高度相關的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自動控制類等課程來解決。另一方面,是通過行業和企業的培訓來補充人才供給,頭部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大多都在實施“新四化”下的研發全員轉型培訓,行業組織可以發揮平臺作用作為有效的補充,也可以選擇人才需求預測報告顯示的緊缺崗位,制定崗位知識圖譜,設置標準,進行相應培訓和認證。
產學融合培養模式,為在青托人才快速成長提供了條件。“為支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全面發展,必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開展產學融合培養模式實踐,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平臺建設,提高產教協同育人和創新能力,培養更多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青年技術技能人才、高級創新人才和學術研究人才。”鄭繼虎認為。
“通過產學融合的培養模式,把青年人才的活力激發出來,為人才創造一個快速成長的適宜環境和適合其創新創業的生態,是亟需要做的。”原誠寅表示,在當今時代,人才創新能力是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通過產學融合,可以幫助青年人才了解行業前沿技術,理解行業真實需求,提升其未來研究方向的水平和實用價值。
多策并舉破解難題
截至目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在中國科協的領導和支持下實施的青托計劃,面向32歲以下的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的青年汽車科技人才進行,已有40多位青年汽車科技人才在此項目支持下實現快速成長。這些青年汽車人才通過產學融合的培養模式,既具備了為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進行新技術研發的能力,也擁有了較高的學術研究實力,達成了青托人才產學融合的培養目標。
“從大的范疇講,產學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要解決的是汽車行業長期存在的高校培養人才工程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趙蓮芳告訴記者,在德國高校,本科最后一年的學習是在企業完成的,而且德國高校教授有相當多比例來自企業的研發總監等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師,這樣不但使課程內容及授課方法可以與產業密切結合,在產學研聯合攻關上也形成了連接紐帶。而我國的現狀是企業需求與高校教育脫節較嚴重,在教材編寫、師資培養、實踐類課程的教具、教學內容等本需要密切結合產業需求、需要企業深度參與的環節上,得不到有效滿足,智能網聯汽車課程方面尤其缺乏師資和教材。為此,中國汽車工程學會2021年應部分高校需求,組織汽車、通信、計算機、交通等相關產業和專業的頂級專家近百人編寫智能網聯系列教材,同時在重慶組織了面向高校青年教師的智能網聯全系列培訓,反響良好。
“將產學融合青年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促進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產業發展的各環節,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至關重要。”鄭繼虎談到,在產學融合的培養模式下,內環是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外環是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實施內外環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有利于青年汽車人才的快速成長和長遠發展。其中,靈活有效的培養機制,也將為青年汽車人才脫穎而出和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創造機會、提供空間。
“我們既是青托人才項目的實訓基地,也在努力以多種形式支持青年汽車人才的培養。”原誠寅表示,其中包括青年博士流動工作站、“青年科學家”項目等,還通過創新拉力賽的方式征集一些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及零部件的前瞻技術和創造性想法。“希望為青年汽車人才更快成長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支持。”原誠寅說。
“目前,仍然存在高校科研人才的研究高度、深度、前瞻性都很好,但需與企業實際需求進一步結合,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科技人才的研究實用性較強,但理論化提升和知識沉淀不夠。希望產學融合人才培養的探索能將高校科研人員和企業科研需求進一步深度結合”趙蓮芳認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智能網聯國家創新中心的合作,就是希望能探索出產學協同進行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特別是作為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創新中心和高校科技人才的深度合作,既能解決行業痛點、難點問題,又能為高校人才成長提供重要的科研資源,助力其快速成長。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相關單位推進的產學融合培養人才項目,既助力培養青年汽車科技人才,也將助推汽車科技領軍人才的脫穎而出。”趙蓮芳強調,希望產學融合培養模式未來能在行業內廣泛推廣,構筑企業和高校之間合作的橋梁,推動青年汽車科技人才培養工作實現快速、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汽車產業排行榜
-
2022-06-20 11:15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汽車產業熱門推薦
-
2022-06-20 11:15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