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信息:K財報 | 長安汽車:何時才能走出“舒適怪圈”?
不是誰都能成功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對于長安汽車來說,要想走出自己的“舒適怪圈“更是尤為不易。
6月初,一份《致長安汽車采購部的申訴函》在網絡上流傳,不同于以往其他類型的消息,這份《申訴函》快速在多個財經平臺發酵,引發不少投資者關注和討論。6月7日,長安汽車發布公開聲明,稱“長安汽車從未收到任何供應商發來的‘函件’”,同時表示,“該函件所述‘直扣產值’、‘直扣貨款’等內容系不實消息”,并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實際上,《申訴函》引發廣泛關注的原因,除了提及年初價格戰牽連產業上游、中小配套商的弱勢地位等,同時也和長安汽車的近況有著直接關系,而這,正是長安汽車多年來難以走出的“舒適怪圈”。
對開門紅的執念
前不久,長安汽車發布了2022年報和2023年一季報。翻開兩份財報能夠發現長安汽車的第一個“舒適怪圈”——面對波動的財務表現,對每年的開門紅仍然抱有執念。
(資料圖片)
首先來看年度表現,長安汽車2022年實現營收1,212.53億元,同比增長15.32%。從營收金額來看,這是長安汽車自2018年達到近年低點后,連續4年增長、并再創歷史新高,只不過同比增速相比2021年回落了大約9個百分點,在前3年強勁的增勢之后出現收縮。
在《汽車K線》統計的18家中國乘用車上市公司中排名第7位,與2021年相同,雖然超越了東風集團股份、逼近了長城汽車,但由于吉利汽車營收大增,所以長安汽車的營收排名保持不變。
相比之下,2022年長安汽車的盈利表現更為搶眼。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歸母凈利潤”)為77.98億元,同比大漲119.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扣非凈利潤”)為44.59億元,同比增幅更是達到169.78%。
在2021年全面實現扭虧為盈的基礎上,2022年長安汽車的盈利表現增勢強勁。
不同于營收排名,長安汽車的歸母凈利潤排名由2021年的第8位,快速提升至第6位,雖然被比亞迪超越,但憑借對華晨中國、吉利汽車和北京汽車的超越,長安汽車2022年的盈利水平顯著提升。
但是,結合一季報的表現,能發現長安汽車的不同之處。
2023年第一季度,長安汽車實現營收345.56億元,同比下跌0.06%。相比2022年同期,由于營收出現萎縮的乘用車上市公司同樣在增多,所以長安汽車的營收排名保持不變。
問題出在了2022年報中最搶眼的盈利部分。雖然從歸母凈利潤口徑計算,長安汽車領跑乘用車板塊,達到69.7億元,但從扣非凈利潤角度來看,長安汽車僅為14.81億元,同比下跌34.75%。排名也立刻滑落至比亞迪和上汽集團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縱覽乘用車上市公司2023年一季報,扣非凈利潤與歸母凈利潤相差如此懸殊的,僅有長安汽車一家。
長安汽車在2023年一季報里解釋了其中的原因,通過追加投資對原聯營企業深藍汽車(原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形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于2023年一季度確認投資收益50.21億元。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長安汽車第一次出現類似的操作。早在2022年第一季度,長安汽車以阿維塔科技公司2022年3月11日的評估結果作為會計入賬依據,為其2022年一季度增加公司凈利潤約21.28億元。
相同的是,這讓長安汽車在2023年第一季度再一次迎來了歸母凈利潤的開門紅,但受累于上年同期類似的操作,不僅導致長安汽車2023年一季度再次出現兩大凈利潤口徑懸殊的差距,同時也使其扣非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
對合資公司的定位
長安汽車旗下共有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兩大合資公司。其中后者無論產銷規模,還是為長安汽車貢獻的利潤,都十分有限,甚至在2022年報的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分析中,長安馬自達由于對長安汽車的凈利潤影響達不到10%,5年來首次沒有公布。
再來看長安福特,據近幾年長安汽車年報顯示,除2020年未公布數據外,長安福特近4年的凈利潤走勢十分動蕩。其中,2018年虧損8.04億元、2019年虧損38.57億元。2021年好不容易扭虧為盈,實現了22.84億元的盈利之后,2022年再次轉虧,出現24.49億元的虧損。
其實從近幾年長安福特的產銷走勢也能發現同樣的趨勢。自從告別了2016年的巔峰后,長安福特隨后三年產銷一路下滑,雖然在2019年觸底后迎來了隨后兩年持續上漲,但這樣的趨勢并沒能成功保持,2022年,長安福特的產銷規模及增速再次出現萎縮。
那么,2023年長安福特能迎來轉機么?
6月7日,長安汽車發布了5月產銷快報。長安福特5月銷售1.95萬輛,同環比分別增長48.22%和39.39%。與此同時,長安福特1-5月累計銷量也達到了7.83萬輛,同比跌幅由4月時的18.67%收窄至8.36%,明顯回暖。
其實,由于2022年4月疫情沖擊導致基數較低,早在2023年4月長安福特單月銷量同比變化就已經實現了止跌回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假設刨除受疫情影響更為直接的2022年同期,與2021年同期相比,長安福特4月銷量仍然同比下降了8.86%,5月的增幅也僅為0.2%,甚至從1-5月累計銷量來看,長安福特相比2021年同期仍然下降了21.07%。
每家中國傳統汽車大集團,都對旗下的合資公司有著不同的定位和期待。《汽車K線》曾在分析上汽集團財報時指出上汽大眾對整個集團盈利水平、產銷規模的深度影響,廣汽集團高管也在業績說明會上明確表示,對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兩家合資公司互補的產銷格局,和穩基盤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合資公司就是這些傳統汽車集團穩固產銷規模、擴大盈利水平的“舒適圈”。
相比之下,長安汽車對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的依賴性明顯更低,TA也是“后合資時代”下最被給予厚望的汽車集團。與其他同行相比,長安汽車對“為什么要合資”一定有著最為獨到的理解和感受。
「圖片來源于長安汽車產銷快報」
只不過,近年來長安汽車沒能將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的復興規劃講出來,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談及合資業務下滑時,只是明確表示“隨著技術進步,用戶對于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看法,不再僅僅停留在對合資品牌、自主品牌的認知層面上。”但合資與自主并行發展的過程中,卻明顯仍然不在同樣的節奏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前不久長安福特削減產能、福特中國裁員的傳聞甚囂塵上。和其他汽車集團不同,兩大合資公司對長安汽車來說,更像是兩個在業內格格不入的“舒適怪圈”。
View of Autoskline
回到開篇提及的那篇《申訴函》,實際上長安汽車在2022年年報中多次提及與零部件供應商的協同發力。為了提升供應商體系能力,長安汽車2022年累計組織516家供應商、3800余人學習QCA(長安汽車供應商質量能力評估體系)系列課程。同時,為了支持供應鏈,長安汽車對供應商的支付采用了“比較寬松的政策”,導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長安汽車2022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大幅減少。
至少從彼時的情況看,長安汽車仍然考慮到了供應商的生存狀態,談不上對后者像《申訴函》中所提的“橫刀強取、殺雞取卵”。
但是,長安汽車的公開聲明并沒能挽回連續三個交易日下跌的股價,相比于糾結在《申訴函》這一單一事件的真假是非,實際上長安汽車近年來始終沒能走出的“舒適怪圈”,才是人們帶著困惑,將注意力轉移到各種傳聞的關鍵原因。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網絡快報排行榜
-
2023-06-10 07:55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網絡快報熱門推薦
-
2023-06-10 07:55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