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論壇丨強化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生態環境管控-環球動態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加速發展,光伏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逐漸成為關系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當前,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生態環境管控存在重前期輕后期、重審批輕落實、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對環評報告中環保措施落實重視不足,缺乏對生態環境損害情況進行動態跟蹤、監測、反饋和整改等方面。從全生命周期視角來看,光伏項目建設階段和運營階段缺乏嚴格的過程管理,退役階段缺乏對退役組件設備等危廢、固廢穩妥處置的方案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要從全生命周期維度看光伏項目
隨著光伏項目數量的增加,開展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生態環境管控體系研究意義重大。
一是有助于提高全社會對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的重視程度。在光伏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部分光伏項目只注重工程期的管理,對項目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和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發展重視不夠,出現了項目選址觸碰生態紅線、“未批先建或邊批邊建”、危廢存儲不合理、退役設備環保處置不當等一系列問題。開展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管控體系研究,有助于系統地識別光伏項目潛在的、易忽視的、監管薄弱的環保問題。
二是有助于提升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生態環保水平。隨著我國光伏項目開發及運營模式不斷創新,傳統光伏項目單一的管控方式已不能較好地適應發展需要。開展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管控體系研究,有助于推動光伏項目開展精細化環保管控,優化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環保管理策略。
三是有助于促進光伏項目綠色可持續發展。在“雙碳”背景下,光伏產業未來發展空間被廣泛看好。但與此同時,有學者指出,光伏產業的發展,可能存在影響產業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組件退役后存在回收利用風險等情況。開展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管控體系研究,可以逐步解決光伏產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四個階段潛在生態環境風險
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一般劃分為準備階段、建設階段、運營階段和退役階段。
在準備階段,環境影響主要是選址風險。各類光伏項目在選址時容易觸碰生態敏感區,不符合自然保護地、世界自然遺產、生態保護紅線等區域的管理要求以及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分區的管控要求。同時,“光伏+”復合型光伏項目還面臨禁止占用耕地、林地、河道等要求,項目容易觸碰政策紅線。
在建設和運營階段,一是存在潛在環境影響。光伏項目建設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固廢污染等。二是存在潛在生態影響,光伏項目建設過程中可能會破壞植被、發生水土流失等;運營過程中可能會影響生物多樣性,比如光伏板遮擋會改變周圍溫度、濕度,形成新的小氣候,改變原有植被群落,并對鳥類等動物的棲息環境造成影響;漁光互補項目會對依水而生的鳥類產生影響,光伏板遮擋導致其無法覓食,水草及水下浮游生物缺乏光照不能正常生長等。
在退役階段,《可再生能源零廢未來:風電、光伏回收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預計,中國2030年光伏組件將進入密集報廢期,預計可回收容量高達17.8吉瓦,退役光伏電站拆除及處置不善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搭建全生命周期環境管控體系
一是建立閉環管理體系。針對光伏項目準備、建設、運營及退役階段的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建立涵蓋風險認知、風險應對、績效評定與持續改進的閉環管理體系。
其中,風險認知分為3個維度,即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排序。風險應對分為事前風險承擔、風險規避、風險轉移,事中風險控制,事后風險補償。績效評定就是要驗證各項生態環境管理要求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發現問題,提出糾正和預防措施,并納入下一周期的生態環境管理提升計劃中。持續改進就是要對管控目標與職責、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應急預案等進行分析和修改完善,并提出標準化改進措施。
建立閉環管理體系,就是要將光伏項目不同階段作為一個整體考慮,要建立光伏項目全生命周期風險清單,將全生命周期涉及的環境影響都納入進來,并從準備環節就要有明確的規劃與設計。
二是根據不同階段特點緊抓重點環節。項目準備階段的核心是項目選址問題。因此,要收集相關資料,對擬選址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和評估,掌握項目所在地及其周圍區域的生態環境基本狀況,并將調查、監測和評估結果存檔備查。項目選址要以“三區三線”“三線一單”為基準,避讓各類生態敏感區,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區域的生態功能定位,減少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推動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項目建設階段的關鍵是要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就是要確保建設項目配套污染防治設施及風險防范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建設單位應在實際排污前申領并取得排污許可證,在投入正式生產前完成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等相關程序。
項目運營及退役階段的重點在過程管理。因此,要建立臺賬制度,對生態環境損害情況進行動態跟蹤、監測、反饋和整改,形成項目準備、建設、運營、退役階段環保閉環管理。
三是建立涵蓋應急準備、應急響應、事故調查與善后處置的應急管理體系。
應急準備包括:建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制度,建立環境應急管理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在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執行備案規定。建立與項目生態環境風險相適應的專/兼職應急隊伍或指定專/兼職應急人員并組織培訓和演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評審、發布、培訓、演練和修訂應符合相關規定。
應急響應包括:在明確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程序,按有關規定及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并依照應急預案開展事故處理,采取切斷或者控制污染源以及其他防止危害擴大的必要措施,妥善保護事故現場及有關證據,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
事故調查與善后處置包括:企業項目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后,應按規定成立調查組,明確其職責與權限,進行調查或配合上級部門的調查。突發環境事件調查應查明事件發生的時間、經過、原因、污染程度和范圍、人員傷亡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等。事件調查組應根據有關證據、資料,分析事件的直接和間接原因及責任,提出整改措施和處理建議。按照有關規定編寫突發環境事件調查報告,針對事故原因舉一反三,制定糾正與預防措施并落實到位。
四是重視績效評定與持續改進。要建立項目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準化績效評定制度,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自評,驗證各項生態環境管理要求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發現問題,提出糾正和預防措施,并納入下一周期的生態環境管理提升計劃中。要自行或委托專業第三方開展定期審核,驗證生態環境風險管控目標的達成情況,確保項目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準化得到有效實施。要根據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準化績效評定情況,對管控目標與職責、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應急預案等進行分析和修改完善,并提出標準化改進措施,遵循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原則,不斷提升光伏項目生態環境管理績效。(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 王艷雙 陳莉莉 周秀紅)
責任編輯:張棟鈞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資訊排行榜
-
2023-07-04 13:45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7-04 13:45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