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臺基層就業優惠措施,如何吸引大學生?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記者 袁秀月)隨著畢業季來臨,高校畢業生就業話題再次受到關注。近年來,各地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今年,多地又進一步給予放寬報考條件、加大招錄力度等優惠措施。
各地紛紛吸引大學生到基層,但與此同時,基層也存在留不住人,人才隊伍缺乏、年輕人當跳板等問題。
(相關資料圖)
專家表示,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要看學生的專業、態度及各方面的條件,是不是適合到鄉鎮工作,其中需注意兩方面:一是基層確實需要,二是大學生到基層能發揮作用。
各地事業單位招聘,利好應屆畢業生
近日,多個省份開啟2023年上半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筆試。可以注意到,今年各地事業單位招聘中,普遍加大了對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支持力度,多個省份對畢業生的招聘比例超過50%。
例如,廣東全省各級事業單位共招聘工作人員13058名,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下高校畢業生可報考崗位為11097個,占到崗位總數的85%。
今年,廣東還進一步加大政策性崗位挖掘力度,廣東全省累計統籌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基層項目、參軍入伍等政策性崗位34.6萬個,比2022年增加4萬多個。其中公務員招錄增加5000個、科研助理增加5500個、應征入伍增加2000個。
不只是廣東,江西省教育廳發布的《關于做好2023屆我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出,各地要挖掘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編制存量。
近日,廣西還印發方案,將在2023年實施高校畢業生“留桂就業計劃”,全年提供不少于80萬個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
多地放寬基層就業崗位年齡、學歷
近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實施了包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并出臺系列優惠政策,包括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考研加分等。
在國新辦例行吹風會上,人社部人力資源流動管理司司長張文淼介紹,今年中央財政擬支持基層服務項目招募10.63萬名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招募3.4萬名高校畢業生,招募名額向民族邊疆地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傾斜,向脫貧家庭、零就業家庭畢業生傾斜。
為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多地還通過合理放寬報考條件、落實優惠政策等,吸引高校畢業生。
如山東印發通知,“三支一扶”崗位招募人員年齡上限統一為30周歲(含),學歷下限放寬到專科。上年度未招到或未招滿的崗位如繼續招募,應放寬專業條件設置。
記者注意到,多地對于“三支一扶”的學歷條件都放寬到大專以上,年齡放寬到30歲以下。在生源地上,除了本地生源或本地戶籍外,像安徽還把在本地學習畢業的外省生源、直系親屬(配偶)為本地戶籍的外省高校畢業生囊括在內。
此外,多地都將技校職校全日制畢業生納入“三支一扶”招聘范圍。如廣東要求,廣東技工院校、職業學校全日制畢業生取得高級工、技師(高技技師)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的,可以分別按照全日制大專、本科畢業生報名符合條件的崗位。
湖北在招募通知中還提到,支醫崗位不限畢業年限,須是醫療衛生相關專業高校畢業生。
專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要講究效益
有專家指出,對于基層而言,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有利于緩解人才流失、人才隊伍斷層的狀況,高校畢業生在基層就業也為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不過,目前來看,對于畢業生來說,基層似乎仍缺乏吸引力。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兩個“剪刀差”。第一個“剪刀差”在于,很多人希望在大城市、中心城市就業,雖然近年來一部分已轉移到省會城市、二三線城市,但總體來說,到基層就業的熱度依然不高,并且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熱度還在降低。
另一個“剪刀差”在于,專業技術行業需要的人不夠,而達到標準線的人比較多。儲朝暉認為,這與社會整體職業教育發展不夠,很多人在成長發展的關鍵期沒有發展出職業技能有著直接關聯。
在儲朝暉看來,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要看學生的專業、態度及各方面的條件,是不是適合到鄉鎮工作,要講究效益,其中需注意兩方面:一是基層確實需要,二是大學生到基層能發揮作用。
近年來,各地也探索多種方式,如分類分級考試、招什么考什么、職位描述逐年細化、人才選用與培養增加開放性等,以此來引導青年建立對基層的正確認知,促進人崗匹配。
儲朝暉還提到,從目前學生的能力結構和各方面情況來看,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很難跟鄉村的社會需求相契合,這是現實狀況。要讓兩者銜接起來,就需要在大學的課程設置、專業設置以及教學方式上進行轉變,但這又會受到大學的資源、辦學者的觀念、學生和家長的觀念等各方面的影響,轉變仍有難度。
在儲朝暉看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大學期間有更多的社會活動,包括到基層的活動,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優勢潛能和社會需求,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學習,有意識地實現就業需求和社會需求的結合。另一方面,也要鼓勵更多學生在成長發展的關鍵期學一些技術,培養職業能力和意識。
儲朝暉表示,要做到這種轉變,學校也要給學生創造更好、更充分的條件,特別是在考核評價、資源聯絡等方面。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資訊排行榜
-
2023-05-13 08:20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5-13 08:20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