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新型校正算法 安光所在溫室氣體星載探測方面取得突破
(資料圖)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光學遙感研究中心研究團隊針對利用空間外差超分辨光譜技術研制的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II)開發了新型干涉數據相位校正算法,可以大幅降低校正光譜RMS(均方根)誤差。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 Remote Sensing和Optics Express上。
據了解,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Ⅱ)是該團隊研制的星載碳監測載荷,在國際上率先利用空間外差超分辨光譜技術進行大氣溫室氣體吸收光譜的定量監測。空間外差光譜技術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一種新型超分辨光譜分析技術,結合了光柵和傅里葉變換光譜技術,能實現窄光譜范圍內的超精細光譜探測。根據空間外差光譜技術研發的GMI-Ⅱ可有效滿足衛星遙感監測溫室氣體濃度對載荷的高靈敏、高穩定、高時效等要求,目前已成功應用于高分五號02星。
監測儀的觀測數據存在復雜相位畸變,因此在研究中使用這些數據前要先校正,對光譜進行復原。研究團隊利用GMI-Ⅱ的在軌觀測數據,研發了新型干涉數據相位校正算法。團隊從畸變機理出發,利用單色光干涉數據,首先提取出儀器固有的空間相位畸變進行校正,再對儀器中頻率相關的相位畸變進行校正。根據驗證,該校正方法使校正光譜RMS(均方根)誤差降低了81.37%。
衛星遙感監測是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雙碳”戰略下,碳監測在環境監測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雙碳”工作的持續推進也對碳監測的精度、時效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率先利用超分辨光譜技術開展溫室氣體遙感探測,同時針對性開發出新型校正算法,使監測獲得的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含量的動態數據將更加精確,這讓我國的衛星遙感監測碳排放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優勢,對于國內更好地開展碳監測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能夠提高我國在全球碳排放相關問題上的話語權。
(資料來源: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企業品牌排行榜
-
2023-03-06 11:10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企業品牌熱門推薦
-
2023-03-06 11:10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