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裝備到機制標準 地下基礎設施綜合監測技術投入應用
(資料圖片)
近年來,我國地下空間利用率不斷提高,地下基礎設施建設腳步不斷加快,地下空間規模越來越大。據相關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地鐵運營里程已達8013公里,車站建成數量突破5000座。其中,地下區間長度、地下車站數量占比預計超過90%。
城市地下空間規模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復雜,如何實現地下空間故障及災害精準預測和提前預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仍是一道考題。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順利結題,我國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技術取得新突破,為地下基礎設置監測提供新的技術支撐點。
據了解,該項“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由中國鐵建鐵四院主持,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深圳地鐵等15家單位聯合研發,推出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的技術、裝備、系統、平臺、機制、標準,實現地下監測一體化、系統化、完善化。
具體來看,課題組研發了6種實時監測設備、4種巡檢機器人、多個智能診斷平臺,可自動識別9種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營病害,實現覆蓋土建本體、設備系統的生命周期病害風險健康預測。
除此之外,課題組研進行3類集成性工程應用示范,可實現6種災害情境20種事件的風險測度、實時監測、智能巡檢、綜合評估、超前預警、實時告警、科學決策和應急調度,同時系統多維判斷設備故障預警精度大于或等于90%,變形、入侵識別精度大于或等于90%,全息感知響應時間小于或等于1秒。總的來說,該套系統緩解了地下空間災害難預知、不可見的困局,解決了災害難發現、易擴大、難防控的難題。
值得一提的,該項成果在深圳地、重慶、南京等項目中進行了推廣應用,提高了災害過程響應效率,精簡了災害處置環節,總體防災、定災、處災響應時間縮短 37%。
該項成果一方面填補了地下重大災害感知和防控的空白,補齊了軌道交通防災體系短板,切實加強城市地下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工作力度;另一方面推動了物聯網與智慧城市共享,建立完善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推動相關部門溝通共享建設計劃、工程實施、運行維護等方面信息,加快推進基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行效率,助力我國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綜合監測技術整體水平提高。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企業品牌排行榜
-
2023-02-27 16:09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企業品牌熱門推薦
-
2023-02-27 16:09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