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工業論壇精彩演講
原機械工業部常務副部長陸燕蓀:裝備制造企業必須明確肩負的歷史重任
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一個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
既然制造業是重中之重,企業必須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在這個位置上企業究竟應該完成些什么任務,要有布局。
裝備制造業企業要想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靠自己,要自力更生地發展,這是個好事情。
創新是第一動力,首先,企業必須創新,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
其次,必須協調發展,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調發展,供給側響應需求側的需要;二是結合去產能協調發展,行業內部不盲目競爭,大家要共享協調成果;三是企業必須從基礎工作抓起,打好企業的基礎,包括工藝制造、數據采集、數字化管理等方面必須做好,互聯網是制造業的一種工具。
要全產業鏈的發展,不能有薄弱環節,產業鏈中的領頭企業與配套企業之間應該是協同創新的關系,不是買賣的關系,大家共同創造。
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信息化在為工業化服務,科技的發展正推動工業的發展向智能制造邁進。
(中國工業報記者 經曉萃)
中國企聯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經濟穩中有變 明晰形勢應對困難
今年工業經濟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全年完成“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的預期目標是大概率事件,且工業經濟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有望繼續保持。
一是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提升。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統計指標看,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長6.4%,快于年初預期。二是供給能力轉換有序推進。具體表現在″一去一增″上。此外,新興產業發展不斷升級。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8.6%,快于整體工業增速5.4個和2.2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13.4%和32.4%。三是需求結構調整成效顯現。前三季度,工業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8.7%,增速連續6個月加快。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趨弱,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國內結構調整陣痛逐步凸顯,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引發市場預期波動等,都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不確定因素,加大了工業經濟的下行壓力。特別是,勞動力、土地、能源原材料、環境治理等成本上升,尤其是企業普遍反映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加重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負擔,其盈利能力受到壓縮、虧損面有所擴大,導致經濟發展依然困難。
此外,結構性調整任務艱巨。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尚未根本緩解,產能利用率仍低于80%的正常水平。一些新興行業出現過剩跡象,中高端供給仍顯不足,產業轉型發展所需的一些關鍵、核心部件對外依賴程度仍較高。
面對復雜形勢該如何應對?中央及時采取了各項有針對性的措施。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上指出,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研究解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工業企業應加快新舊動能轉化、高質量發展。立足制造強國戰略,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一是夯實根基。在關鍵領域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盡早突破,為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消除梗阻。著力打通體制機制梗阻,支持、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發展,使大中小企業融通共進。
三是“雙創”引領。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新技術在產業鏈上發生聚變、迸發活力,促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變革。
四是改善生態。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構建有利于新興產業發展的新環境。
五是開放合作。加強戰略對接,創新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共建高端開放平臺,共促新技術研發,共享新興產業繁榮。
(中國工業報記者 鄭春蕾)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陸川: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我們永遠牢記習總書記2017年12月12日視察徐工時作出的徐工要“著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創新發展好模式、好經驗,徐工有光榮的歷史,一定有更加美好未來”重要指示,以徐工特有的一根筋精神、一種激情、一份清醒,以堅守創新、深耕國際,高質量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第一,一根筋地堅守主業,加快進入世界行業前五前三。習總書記的視察讓徐工感到前所未有的更大發展責任和使命,肩負著這個光榮使命,徐工人一根筋堅守的樸實扎實、吃苦耐勞老本色永遠不會變,將永遠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的做好裝備制造。
遵照習總書記“進入世界行業前五前三如何支撐,徐工要設計好”重要指示,我們一是突出做強工程機械核心主業。今年我們主業突破傳統優勢主機產業格局,做成起重機、挖掘機兩大百億板塊和三個50億板塊及一批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移動起重機市場占有率世界第一,成套混凝土機械、樁工機械躋身世界行業前兩強,道路筑養護機械躋身世界行業前四強。二是重點打造四大新支柱產業。今年徐工重卡首次躋身國內行業前十強;與環境產業、關鍵零部件產業一起,將做成徐工三大新百億產業。沖進世界大型成套礦業機械豪華俱樂部,改變了德美日少數幾家企業壟斷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三是加快培育五大新業務產業。加快發展信息技術、軍民融合、資源循環再利用、產融結合、服務型制造五大新業務。“1+4+5”產業全面實現“三有一可”高質量發展,力爭有質有量提前實現進入世界行業前五前三目標。
第二,一種激情地深耕國際,打造強大的世界級品牌。以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徐工堅定不移地走向全球市場大舞臺。一是持續實現海外各區域市場爆發增長。徐工連續26年行業出口第一,今年1~9月,徐工實現出口總額超10億美元,同比增長50%以上。二是打造三大國際化樣板。徐工德國、美國、巴西三大海外研發中心與總部研究院等一起,構成了打造世界一流研發創新體系的主陣容。三是努力培育跨國經營“新航母”。徐工形成了3大海外研發中心、5大海外制造基地及10個KD工廠、3000多名外籍職工的全球化產業布局,全面加快世界級品牌成長進程。
第三,一份清醒地對標趕超,奮力登頂全球產業珠峰。習總書記視察徐工時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必須邁過的坎,每個產業、每個企業都要朝著這個方向堅定往前走。”對標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國際標桿企業,我們與世界強手相比還有較大距離,必須看到差距保持清醒,理性地對標趕超,尋找自己的發展之路,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一是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步伐。二是堅持以智能制造引領未來。全面落地徐工智能制造戰略規劃,從7家試點企業著手加速打造智能工廠和智能化徐工。三是堅持以文化和信仰力量登頂行業珠峰。徐工擁有鋼鐵般的政治優勢、鋼鐵般的大器文化、鋼鐵般的堅強隊伍。
徐工一定能躋身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前五前三,一定能實現全球產業珠峰登頂的目標愿景,一定能打造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以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業績向總書記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中國工業報記者 韓金池)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任利華: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 打造制造新生態
當前,我國工業正處在互聯網創新發展與新工業革命的歷史交匯期。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工業互聯網日益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和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石,對未來工業發展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影響。與此同時,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和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在數字經濟時代,工業互聯網不僅能夠帶動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培育形成新業態、新模式,還能夠推動制造企業創新模式,幫助企業加快完成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工業互聯網是工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是人、機、物、工廠互聯互通的新型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塑造全球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支撐和核心載體,更是拓展數字經濟發展空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引擎。
作為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是工業互聯網的中樞,是實現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過程中工業資源配置的樞紐,向下連接海量工業設備,自身承載豐富的工業經驗與知識模型,向上支撐工業APP開發部署,面向各類工業場景提供優化應用。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不僅是順應產業發展大勢,搶占產業未來制高點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在平臺培育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制定工業互聯網平臺配套政策文件。編制印發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指南》《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方法》《工業互聯網APP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文件,為各地方和企業開展平臺建設及推廣提供參考。
二是組織實施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工程。利用今年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在平臺方向支持建設了43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項目,項目總投資近50億元,通過中央財政資金帶動社會資本共同推動平臺培育。
三是深入開展工業互聯網部省合作。2017年以來,工信部先后與廣東、上海、浙江等省市簽訂部省合作協議,會同地方經信主管部門,共同推動協議落地實施,全面推進平臺培育、工業企業上云、試點示范等工作。
四是打造產融結合的工業互聯網新生態。會同中國證監會組織推動工業互聯網產融對接,助力金融服務機構與工業互聯網企業對接,打通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生態鏈,積極探索工業互聯網產融互動、產融雙驅的發展新路徑。
下一步,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將圍繞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重點開展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著力建平臺,支持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實驗測試環境及測試床,分期分批培育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和特定行業、特定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平臺系統解決方案。二是推動用平臺,推動百萬工業企業上云,以工業設備上云牽引平臺技術迭代和功能演進,遴選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點示范項目。三是強化補短板,實施工業互聯網APP培育工程,面向基礎共性、行業通用、企業專用建設三類工業APP資源池,推進工藝經驗的程序化、工業知識的顯性化和工業智能的云化。四是聚焦建生態,通過培育開源社區,舉辦開發者大賽,推動平臺間合作,加強平臺產融、產金合作等舉措,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制造新生態。
(中國工業報 李鋒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智能網聯汽車芯片增長潛力無限
智能網聯汽車是產業變革、兩化融合、智慧城市及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目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包括:一是電動化以節能與新能源為方向;二是安全化以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為核心;三是網絡化以互聯、交互等為代表;四是智能化以人車環境信息共享和輔助駕駛以及自動駕駛為表征,形成了上游的基礎技術與標準、中游的系統技術及研發、下游的應用示范。
智能網聯汽車交通信息物理系統關鍵技術中,主要是智能物聯網與傳感器、海量數據的安全共享與管理、大規模時空數據分析、交通信息系統和物理系統深度融合以及交通系統的廣域、多維、協同優化。
特別是智能網聯車與道路智能化,可以保證安全性、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活力,需要有交通決策的支持。但是,智能網聯汽車面臨狀態感知、移動應用終端、交通傳感器、車載硬件終端連續采集能力、通信能力、收集范圍廣、數據共享、協同控制、智能分析以及車輛關鍵技術、信息交互技術、基礎支撐技術的挑戰。
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需求主要涉及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汽車電子系統的入侵檢測防護、訪問控制、安全通信、安全態勢感知等相關技術,包括車載系統安全、車載終端安全、車載信息與服務安全、應用軟件和服務運營平臺安全、車載操作系統在線升級安全等。其中,智能網聯車共性技術包括智能網聯汽車復雜系統體系架構;高可靠、低時延的車聯網絡;工業芯片與工業軟件;汽車電子嵌入式技術;人工智能支撐技術;人機交互與共駕基礎技術;自動駕駛測試場景庫與測試技術。
智能網聯汽車芯片產業特征包括汽車電子產業鏈上下游間耦合程度高,呈現集成器件制造集中化發展態勢,相比消費級芯片,汽車芯片回報周期長,至少5年以上。不過,智能網聯汽車芯片安全性要求高,未來發展趨勢是智能化、網聯化、安全化、電氣化,使汽車芯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關鍵,預計到2020年每輛汽車將使用2000顆芯片,包括傳感、通信、導航、計算、控制及電源等芯片。
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芯片是汽車產業增長最快的領域,已經占全球芯片產業10%市場,但我國汽車芯片主要還是依賴進口。
(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胡汝銀:我國必須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國家
當前,決定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成敗的非技術因素,關系到我國智能制造藍圖的成功實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硬件問題,也是一個與“研產用學金政”密切相關的制度與組織機制問題、軟件問題。
智能制造發展的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猶如人之兩腿和自行車之兩輪,在某些范圍、某些場景中與技術方面的硬件要求相比,制度和組織機制等軟件是決定智能制造發展成敗的關鍵性因素和根本性原因。
我國智能制造的出發點、歸宿點和根本目標,是“創(產)”和“用”的齊頭并進,共同領先,這是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全部價值和社會意義所在,也是難點、痛點和發展“瓶頸”所在。其中,在行政性條塊分割和政府失靈、市場失靈等條件下,如果各個條塊畫地為牢,各自為政,自行其是,相互掣肘和惡性競爭,要么導致創新資源配置分散化、碎片化,低水平重復,導致小散差亂,難以集中全國之力辦大事,不能實現關鍵性的突破。要么在創新的應用上高度受限,甚至圖省力、不配合,缺乏協同,包括棄內取外,導致國內的相關產業成為國外跨國企業的裝配車間,產業生存的命門掌握在外國手中。
要建設一個充滿活力、績效卓越的智能制造體系,除了需要補足我國的教育和基礎研究等短板之外,系統性軟件配套中需要解決的還有兩大難點、痛點,一是“四基”和智能制造關鍵裝備的創新及這些創新的質量和先進性,二是智能制造的規模化量產與經濟性的應用。
多年來,尤其是次貸危機以后,在一些經濟學者所津津樂道的所謂GDP“錦標賽”過程中,出現嚴重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當前,智能制造發展過程中雙重失靈主要表現:一是重復投資、重復建設等;二是政府機構和相應的制度配套的“錯位、越位和不到位”問題;三是政府機構“多龍治水”,各行其是,各自為戰,缺乏總體協調和協同行動問題。雙重失靈的歷史教訓就是重復投資與趨劣倒退。
與產能過剩相聯系的過度投資和割喉式低價競爭,加上粗制濫造,是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不升反降、大量行業盈利水平、盈利規模和投資回報率急速下滑、甚至變為負數和我國對外貿易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持續惡化的兩大主要原因,也造成了最大的社會經濟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與利用的低效率,同時造成逆向選擇、競相趨劣、品質退化等市場倒退現象,其結果是全社會大量“落后”狀態的不斷延續。
我國要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后來居上,就必須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國家,并選擇以智能制造為新的突破口,以智能化技術全面創新、全面應用、深度融合、引發各個產業和行業革命性變化的普遍“智能+”和廣泛構建新一代智能化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圈為兩大關鍵突破口。通過多管齊下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平臺,普遍地賦能相關產業和企業,實現工業和其他產業、行業協同進步,系統地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地。
(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本版圖片由中國工業報記者 徐民 攝)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